在深圳南山區有一條道路,
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水~
深圳這是召喚了海綿寶寶?
海綿寶寶:“不是我,不是我”
它在哪里??
登良路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后海中心區, 西起后海濱路,北至海德三道, 沿線與中心公園路、科苑大道、創業路、海德一道、海德二道相交, 路線全長1 . 2 0 8公里。
已經完工的登良路是深圳市中心城區的首條海綿型道路, 低影響開發設施與主體設施同時設計、施工。
10月12日上午,省住建廳在我市召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現場會,組織全省各設市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牽頭部門、規劃主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和專家,參觀我署建設的全市首條海綿型市政道路-登良路。
可能還有小伙伴要問——
什么是海綿城市?
它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型道路又是什么?
什么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水的循環收集示意圖
海綿城市水的循環收集示意圖
概念提出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它的作用
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新課題、新理念、新模式。
1.它有利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減城市地表徑流污染,促進雨水資源有效利用。
2.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促進雨水積存凈化,控制雨水徑流。
3.其目的是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水生態、推行低影響開發,通過種種低影響措施及其系統組合有效減輕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為什么深圳要建設海綿城市?
近年來,逢雨必澇逐漸演變為我國大中城市的痼疾,尤其是受暴雨襲擊后的深圳,城區低洼路段多處“淪陷”。
還記得今年的特大暴雨嗎?
海綿城市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通俗的說“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河道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看海”模式的背后是要求城市建設和發展與自然相協調,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更要提升生態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顯得尤為突出。
因此,海綿型道路來了——
深圳市建筑工務署作為負責市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項目(水務和交通工程項目除外)的集中建設管理部門,是我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之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并基于城市建設的迫切需求,為更好的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確保“海綿”功能落地生根——
工務署借鑒國際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經驗,以深圳中學(泥崗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區登良路市政工程等5個試點項目為抓手,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水資源和自然條件、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率先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先行深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借鑒國外經驗
登良路作為目前深圳市中心區第一條低影響開發建設的道路,位于南山區的后海灣填海區,規劃定位為南山區RBD中心區,是未來深圳市的“城市名片”。填海區內開發強度大,路網密度高,且大都處于建設前期階段,“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如能在這條道路上落地,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應。
登良路
期望通過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輻射帶動高效益、低成本、易維護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應用與發展。
設計方案
登良路規劃為雙向四車道,綠化面積約為18450平方米。考慮到成本及景觀效果等因素低影響開發設施包括位于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中央隔離帶的自然排水系統和創業路與登良路交叉路口的兩個雨水花園。
土工布
道路綠化結合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特點進行設計,地表植物以本地耐旱灌木和喬木為主,以“喬-灌-草”多層結構模式、自然式群落組合配置。
設計內容包括:
下凹式綠地低影響開發系統(LID系統)和人行道、自行車道透水混凝土鋪裝。項目設計DN300PVC多孔雨水管4069m,路沿入水口65個。
登良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主要是以下方面來實現:
滲:通過下凹式綠地和透水鋪裝,使雨水徑流流過滲透型下墊面慢慢下滲;
滯:設置下沉式綠地、植草溝,使地表徑流流過滲透型下墊面慢慢下滲補充地下水,同時積存滯留雨水;
凈:雨水徑流草溝、濕塘后,水質得到凈化,最大限度的削減和控制流域的點源、面源污染;
排:超標雨水通過排水雨水口收集排入管網系統。
所有低影響開發設施均設置在綠化帶內, 不改變原來道路工程設計。考慮到深圳的降雨特性,低影響開發設施按照25年一遇年最大日降雨量(387mm)進行設計,對應匯水面僅限于道路本身所在區域。
靠外側機動車道生態排水溝標準橫斷面圖
植物種植土采用混合土(由當地土、沙土、椰糠和水廠底泥混合而成),其混合土的比例為:椰糠:水廠底泥:中砂=1:3:6,有機質含量控制在8%~10%的范圍內,滲透率>25.4mm/min,充分保證雨水花園、自然排水系統內的地表積水在24h內滲透至底部碎石層。底部碎石層埋設排水盲管,上部使用管頂加蓋溢流口格柵的溢流管。
中央帶生態排水溝標準橫斷面圖
考慮到安全性和尊重現有道路設計標準,保留了傳統的雨水管網,低影響開發設施內的排水花管收集的雨水就近排入傳統的雨水管網。
為了防止雨水沖刷,在雨水進入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入口處,均設置了防沖刷層(礫石層或卵石層);同時,在1.2km長的線路上設置了3個流量觀測點與水質監控點,以便觀察海綿設施的實時運行效果。
運行情況
登良路低影響開發設施建成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路面、雨水花園運行情況良好,在雨季中未出現滯水現象。
海綿城市理念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傳統的綠化種植要求需要相互協調:
1.低影響開發設施要求采用下凹式地形, 而常規綠地整形時要求修整成“ 龜背” 狀。
2.低影響開發設施不能種植根系發達的高大喬木, 而傳統的綠化種植常選擇根系發達, 胸徑粗壯, 樹冠高大的樹種
除此之外,工務署還做了——
一、成立工作小組
為加快推進我市國際一流海綿城市建設,2016年,工務署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小組。
二、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系統性、綜合性、創新性強,工務署作為政府投資項目的主要建設單位,按照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地下水開采,降低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任務,確保海綿城市建設任務在政府投資項目中落實。
三、開展培訓,強化意識
海綿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一年多來,工務署多次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公共建筑優秀案例調研、在普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汲取項目建設管理經驗的同時,帶動相關設計單位的業務水平提高,進一步將海綿的精髓和要義轉化到城市建設工作中。
四、加強技術支撐,科學引導
引入知名海綿城市建設設計研究機構,組織編制《深圳市建筑工務署政府公共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指引》,形成我市政府投資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架構,為政府投資項目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提供了技術引導。
截至目前,
工務署共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共計24個,
其中,建筑與小區項目17個、
公園綠地項目4個、
市政道路項目4個,
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區登良路市政工程是我市海綿型道路的示范項目,
現已完成建設。
深圳市建筑工務署
打造持續領先的國內政府工程管理機構
致力于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政府工程
與市民心連心
伴城市共前行
上一篇: 丙烯酸籃球場厚度介紹
下一篇: 如何正確處理舊的人造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