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廠街道,有這么一條巷子,經過“雙創雙修”的改造,從以前的路破、積水、環境差,搖身一變成為了“路平、水通、線齊、燈亮、墻美”美麗小巷,它就是部所小巷。
3個月的改造
讓部所小巷舊貌換新顏
走到部所小巷路口,可以看到巷口就掛著印有“部所小巷”四個大字的木牌,往里看去,巷內干凈整潔,地上幾乎看不到垃圾,里弄路面鋪設的是高標準透水混凝土,原本堵塞廢棄的下水管道也整改完畢,小巷內每約4米間隔就可看見古色古香的路燈,小巷末端原本破舊的旱廁已經變成了竹林假山環繞的休閑區,在這條里弄的墻面,可以看到許多的瓷板畫鑲嵌在上面,有中華“二十四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大部分的居民家門前也掛有瓷盤,上面寫著自家的家風家訓,把家風家訓融入陶瓷文化元素,為小巷增添了濃濃的文化韻味,在這條人來人往的小巷里面,有的不僅是風景,更有文明和新風。
新廠街道瓷苑社區主任萬迎蘭告訴記者,部所小巷是2017年5月開始改造升級,歷時3個月左右改造完畢,改造前的部所小巷存在許多問題,巷口地面高度和巷內地面高度落差大,巷內的路面也存在許多坑洼,每逢下雨巷內就有不少積水,且巷內右側的圍墻也是一堵危墻,小巷尾部還有幾處平房和一處旱廁,整體環境偏差,由于臨近市第十七小學,經常會有人從巷內路過,對路人和居民的人身安全也有隱患,“經過改造,現在的部所小巷換成了透水混凝土,下雨不會積水,巷邊的下水道大面積淤泥也清理干凈,幾處平房和旱廁經過協調也拆除完畢,巷內也用瓷板畫、陶瓷馬賽克等陶瓷文化進行裝飾,這里的居民看到小巷變化這么大都很高興。”萬迎蘭說道。
小巷越變越好
居民拍手稱贊
小街巷承載著居住老百姓的生活記憶,連接著他們的憂樂,它是居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也是城市最厚重的部分。看著這條60多年歷史的部所小巷“長大”,周邊的居民也很高興。
寧老今年71歲,18歲時嫁到景德鎮就一直生活在這部所小巷中,一過就是50多年,說起小巷的變化,她贊不絕口,“現在小巷的環境比我自己家還干凈。”寧老說,當年剛剛嫁過來時,這條巷子基本都還是平房,有幾家住戶還住在茅棚里,巷子里都不是水泥路,是很原始的泥路,每到雨季巷子里全是泥濘,出門只能穿套鞋,“后面換上了水泥路,但經過許多年,水泥路也被車子壓壞了,這兩年街道又來人大改造,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定期還會有人來清理巷弄,垃圾都很少看到。”
寧老說,50多年來,部所小巷在一步一步變好,從泥路到透水路面,一家家平房現在也建起了兩三層,巷子里也有了瓷板畫、瓷盤家訓,環境變好了,現在她閑時也會到周邊到處散散步,周邊的居民也跟她一樣,看到小巷的改變都很高興。
據了解,部所小巷位于新廠西路118號,整條小巷長400米,寬5米,是一條典型的景德鎮老里弄。人們走進這條里弄,可以看到老人在長椅上曬太陽,孩子們在綠樹下嬉鬧,左鄰右舍聚在一起閑聊,溫馨的畫面比比皆是。經過“雙創雙修”的改造,部所小巷完成了華麗轉身,不但“面子”好看了,更多了陶瓷文化、家風文化的“里子”,現在已經成為色彩繽紛、文化氣息濃郁的“雙高”里弄。
滿分10分
你給這條小巷打幾分?
一起來寫留言吧!